服饰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参加社会活动的一种标志物,在早期人类,穿衣事小,基只有实用的意义。在生活词源逐渐丰富的情况下,服饰才成为人们自觉的审美追求。所以,服饰也就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今天文化网带大家了解下中国服饰,以供参考!
一、中国服饰名称特点大全,中国古代服饰是什么样的?
缙绅
“缙绅”是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,缙是插的意思,绅为大带。后来人们把“缙绅”作为官职,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。
龙袍
古代皇帝的服饰与其他大臣不同,以示尊贵。从唐代时起,皇帝穿黄色的衣服,上绣金龙,俗称龙跑;皇后也穿黄袍上绣金凤,其他人不得用此颜色,否则就是大逆不道。
官服
历代官吏都有固定的着装,但各代又不尽相同。汉代文官一律穿黑色衣服。后代沿袭,但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员穿什么样的官服,又各有各的规定。
袴(kù)
袴又可写做绔,袴、绔,均同裤,古代又称作“胫衣”。没有前后裆,只有两条裤筒。类似于现在的套裤,只能穿在里面,不能穿在最外层。
冠
以黑色的布帛做成,加上红色的组缨,这就是天子之冠。黑麻布做成的帽子,上面饰以布帛机头(布匹的首尾有缨穗),这是诸侯之冠。作为贵族所带的帽子的冠,其样式和用途均与后代的帽子不同。古代男子用发笄(jī)绾(wǎn)住发髻后,再用冠束住。那时的冠戴起来像一根带子,从前到后束在头发上,不像后世的帽子将头全部覆盖住。
衮(ɡun)
衮是天子和贵官的礼服,衮上绣有卷曲形体的龙,后代的龙袍就是从衮演变来的。
褐(hè)
褐是指贫民百姓穿的用粗麻或兽毛制成的短衣。
汉服
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、右衽,不用扣子,而用绳带系结,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。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。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,从形制上看,主要有上衣下囊制(囊在古代指下裙)、深衣制(把上衣下囊缝连起来)、襦裙制(襦即短衣)等类型。其中,上衣下囊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,袍服(深衣)为百官和仕人的常服。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。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,下穿长裤。
裘与袍
这是古人御寒的冬服。裘是皮服,古代穿裘服毛朝外,但在打扎和会客时,要在裘上加一件罩衣。罩衣古代称褐衣。袍最初是絮有乱麻或缊的长袄,是穷困者之服。汉代以后,出现了绛纱袍,袍就成为朝服了。
衣·衽·衿
衣指上衣,有方领、交领之分,古代中原汉族人的的上衣是右衽。衽即衣襟,指缀在上衣,留下燕尾形的两条,用来遮掩下囊中的开口处。两腿跪下后,两旁腿露在外面,那么衽就垂下来遮盖着双腿。衿就是上衣的交领,交领处有结,腰间系带,男用革,女用丝。
袢(fán)
夏天穿的白色内衣。
葛衣
用葛麻织成的衣服。
亵衣
指贴身上衣,亦称“泽”或“私”。
袂(mèi)
指袖子,“敛袂”就是整理袖子,跪下称臣。
裳
裳是下衣,在古代是指裙,先秦时期只有裳没有裙。裳又分为裳和帷裳。
帷裳
即围,帷裳或“帏”,是裳的最初形式。帷裳又称“帏”,是指古代朝祭时的服装,用整幅的布制成,不加剪裁。
裙
汉代始见此字,裙是把几幅布帛缝制起来,呈圆筒状。裳流行在前,裙兴起在后。二者可能有短暂的并行。
深衣
即衣连裳,周代人的服装。下摆不开衩,将衣襟拉长,掩住后面,大领、宽袖、长衫。今天的连衣裙也受深衣的影响。古代贵族平时穿深衣,而庶人以深衣为礼服。
弁(biàn)
是指一种比较尊贵的冠,又分为“皮弁”和“爵弁”两种。
皮弁
其顶尖尖的,用象骨支撑,外部用白鹿皮制成,顶呈尖形,类似于后代的瓜皮帽,在皮块的相接处,缀有许多五彩玉石,称作“綦(qí)”根据地位高低、职位大小,所用鹿皮块数不一。
爵弁
这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冠,一般宽八寸,长一尺二寸,前小后大,其色红中带黑,多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。其形状如象雀头,故又称“雀弁”。为祭奠时士人和乐人所戴。
冠冕
冕为上古时期最尊贵的礼冠,系黑色,这是天子、诸侯以及大夫在祭祀时佩戴的冠。冕的上面是一块长方形木板,称作“延”或“綖”,延的前沿挂有一串串的小圆玉,称作“旒(liǘ)”,天子、诸侯、大夫的旒各有等级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,只有皇帝用冕,故“冕旒”成为帝王的代称。
笄
一种在佩戴弁、冕时加在发髻上的用具。笄较长,横插并穿过发髻,然后将冕、弁别在发髻上。笄后代又称作“簮”,女子由于不戴冠,只用笄或簮固定发髻。为了区别起见,前者称作“横笄”,后者称作“簮”。
帻(zé)
古代庶人不能戴冠,只能戴帻。帻就是保头发的巾,平民百姓所戴的巾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,因此城百姓为黔首(黔即黑色),是从头衣颜色来区别的。
陌头
又称綃(xiāo)头,络头、帕头。就是从后面包到前面,在前额上打结,与现今陕北农民以羊肚手巾包头相类似。后代改称为“幞(fú)头”.
帽
据说是出现冠冕之前的头衣。古时的帽只是一种便帽,后来的帽则成为一种正式的头衣
足衣
古时鞋袜的统称。鞋古代称履,又称舄(xì)。后来加以分别,单底的称履,复底的称舄,舄一般在底下再加木板,可走湿地。起初为帝王、大臣所穿。鞋原是上面系带子的,由革制成。鞋常写作鞵(xié)。上古鞋分革职、丝制、麻制、草制四种,草履夏天穿,冬天穿革履。皇族大臣穿革职丝鞋,贫士穿芒鞋。下层人只能跣(xiǎn)足,即光着脚,不穿鞋袜,袜原写作襪或韈,其音皆为袜(wà)。
屐(jī)
木鞋,类似于现在夹趾的拖鞋,不过古时的屐前后有齿。谢灵运常穿木屐,上山时去掉前齿,下山时则去掉后齿。后人将这种屐称作谢公屐。
踶(dī)
是指皮鞋,又称络踶,就是后代的靴。是从西域少数民族传入的。先秦的踶头略微高起,并向后卷,到了汉代变为岐头履。战国末期,由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,变履为靴,后代纷纷仿效。
佩巾
又称帨(shuì)、纷帨。佩巾既是装饰品,又是日常使用的物品。一般都佩戴在身上,用来拭手、擦汗、去垢。
香袋:
又称容臭、香囊,其内放有香草香料。
袜
古代袜子一般使用布帛、熟皮缝制的。穿袜时一般要用带子系住。古代所谓丝袜、罗袜也是剪裁丝织品后缝制的,不是织的。
璜
是古代佩饰,也做祭祀、丧葬时所用的礼器。形状象璧的一半,玉制。
玦与环
都是古代佩饰,皆为环形,不过有缺口,常佩戴在身上。
翠眉
呈黑色,为了美观起见,妇女往往描眉,使之加黑。先秦至汉代,均用黛莱描眉,偶尔也瞄翠眉。到了南北朝时开始描画翠眉,翠眉又称绿眉,到唐代开始流行起来。
额黄
魏晋南北朝时,妇女开始在额头上涂黄粉,这种风气到了宋朝仍和流行。
花细
又称花子、媚子,是施于眉心的一种装饰。花细的材料有金箔、纸、茶油花饼等,颜色有红、绿、黄三种,以红色居多,绿色的又称翠细。